■基礎研究周期長、出成果慢,不像投資建廠,今天投了錢,明天就能出產品
  ■在基礎研究中搞急功近利,就會逼著科研人員搞“短平快”、想方設法多發論文,甚至學術造假,有百害而無一利
  ■目前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正處在快速上升階段,如能持續穩定地給予長期支持,就一定會集中涌現出一批重大的原創性科研成果
  目前,社會上對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進展有很多質疑,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:為什麼國家投入那麼多錢,還沒有產生多少了不起的成果?在這個問題上,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。
  首先,比較而言,我國在基礎研究方面的投入並不多。有人可能會說,我國科技投入近年來持續快速增加,到2012年不是已經突破萬億元大關、位居世界第三了嗎?但大家可能不知道:我國最近20年的科技累計投入量,不及美國最近兩年的投入,也少於日本最近4年的投入。這裡說的科技投入,除了基礎研究,還包括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。其中,2012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不到500億元,在科技投入中占比只有4.8%。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礎研究投入比例是多少呢?美、日、英、法等創新型國家的這一指標,多年來一直保持在15%—20%。
  其次,在基礎研究進展上,既要橫向看,也要縱向比。我國的基礎研究整體起步於改革開放之後,經過30多年的積累,已經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,許多領域能夠在平等的基礎上跟國際同行進行溝通與交流。回到30多年前,完全不是這番景象。那時候雖然也有一些成果,但真是鳳毛麟角,談不上規模,更談不上整體。在如此薄弱的基礎上,在經費投入起點極低的情況下,我國的基礎研究能夠發展到現在的水平,已經很不容易。
  當然,不可否認,現階段我國基礎科學領域的確還沒有取得很多重大的原創性成果。這其中既有長期以來經費配置不合理、評價導向不科學等因素,也與基礎研究自身的特點有關。一方面,基礎研究周期長、出成果慢,不像投資建廠,今天投了錢、明天就能出產品;另一方面,在基礎研究整體水平偏低的情況下,很難期望在短期內超越基礎雄厚、整體水平領先的發達國家。青藏高原上有那麼多世界高峰,是因為它的基礎海拔高、山峰眾多,隨便拿出一座來就比泰山高。基礎研究也是這樣,只有整體水平上去了,才會“冒出”更多“珠峰”。
  對於基礎研究,既不能搞實用主義,也不能搞急功近利。經濟建設上急功近利的惡果,有霧霾、水污染、交通擁堵、食品不安全……現在大家都深受其害;在基礎研究中搞急功近利,就會逼著科研人員搞“短平快”、想方設法多發論文,甚至學術造假,有百害而無一利。
  基礎研究是發現與研究自然界的各種基本規律、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的智力活動,其目的是幫助人們更好地瞭解自然、理解自然,最終使人類能更好地利用自然。試想,一個大國如果沒有完整的高水平學科體系,如果不能更多掌握人類已有的知識,這個國家能有遠大的前途與光明的未來嗎?經濟上去了,會成為富國;科研上去了,才會成為強國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投資基礎研究,就是滿足國家的戰略需求,就是投資國家的未來。
  過去這些年,我國的基礎研究一直是在打基礎,無論是設備、人員、研究方法等,各方面都在打基礎。目前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正處在快速上升的階段,如果在保持現狀的基礎上,能夠再持續穩定地給予長期支持,比如說10年、20年或30年,就一定會涌現出一批重大的原創性科研成果。我本人有這個信心,相信許多同行也有這個信心。
  靜水深流,寧靜致遠。在基礎研究上,希望社會大眾不要太急於求成,多給科學家們一些時間。
  (作者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)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r66qrwj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