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萬多字的《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(2014——2020)》共8篇31章,其中雖只有一處提到“旅游”兩字,但細讀全文,無處不與旅游息息相關。值得業界管理者、經營者、服務者、規劃者、研究者和旅游者認真一讀。
  城市與旅游:城鎮化是國民旅游的基礎
  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,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、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,是近現代文明的重大成果。近代旅游業從誕生至今,始終離不開城市。城市是近代旅游業的發源地,旅游客源的主要產出地、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,也是旅游產業的集聚地和旅游管理的中心。旅游業的發展程度、產業形態與城市的發展緊密相關。從這個意義上,沒有城市就沒有旅游。
  歐美地區的旅游業起步於工業化與城鎮化中期,成熟於完成工業化、城鎮化之時。大陸地區的旅游業起步於城鎮化的初期,1979年城鎮化率僅為20%,目前,還處於城鎮化的中期。無論是旅游目的地建設還是國民旅游群體的規模與素養,都離不開這個社會基礎的制約。
  數據顯示,2012年大陸城鎮居民的國內旅游出游率與人均花費約為農村居民的1倍。出境旅游中,從事農林牧漁的人約占全部出境游客的1%(中國旅游研究院《中國出境旅游年度報告2013》)。目前,約30億人次的國內旅游與約1億人次的出境、出國旅游的主力是約占人口1成的高收入群體與3成的中等收入群體,其中絕大多數是城市居民。
  《規劃》提出,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目前的53.7%提高到60%左右,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從目前的36%提高到45%左右。以此推測,城鎮人口將從目前的7億增加到8、9億,其中兩億多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將享受城鎮居民的同等待遇,中等收入群體有可能達到城鄉居民的四、五成。那時,有條件、有意願參加旅游的城鄉居民將大幅度增長,國民旅游將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,國內旅游與出境旅游將在更大規模與更高水平上更上層樓。
  城市群協同發展:旅游區域一體化的基礎
  《規劃》提出,統籌制定實施城市群規劃,建立完善跨區域城市發展協調機制,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開放共享,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,推進中心城區功能向1小時交通圈地區擴散,培育形成通勤高效、一體發展的都市圈,實現城市群一體化發展。
  大倫敦、大巴黎、大東京的國際經驗,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國內經驗都表明,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形成城市群,既是現代城市的發展趨勢,也是現代旅游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。目前國內大多數城市都很重視旅游發展,但往往擺脫不了“一畝三分地”的傳統思維,埋頭構建自成一體的“產品體系”、“市場體系”,但少有跨越行政區域共同發展的謀劃與舉措。“區域旅游合作”說得多、做得少,“雷聲大、雨點小”。其客觀原因是城市之間市場化融合水平低、行政圍牆高,即使有“都市圈”規劃也一直是在紙上畫畫、牆上掛掛。
  《規劃》提出的建設城市群思路對旅游發展尤為重要。旅游的本質是異地體驗,跨區域、跨邊境、跨國界之“旅”是“游”的內在要求。城市間旅游資源共享、產品互補、市場共推、客源互流是雙贏的必由之路,區域旅游合作比較一、二產業的合作阻力小而動力大。城市群建設的推進,旅游是受惠者,也是促進者。旅游協同發展應成為構建城市群的重要一環,旅游產業憑藉自身的優勢,應成為推動城市群的先導產業,各地應把區域旅游一體化提到戰略層面來抓。
  小城鎮建設:鄉村旅游與農業休閑的基礎
  《規劃》從新型城鎮化的視角提出有重點地發展具有特色資源、區位優勢的小城鎮,“要通過規劃引導、市場運作,培育成為文化旅游(唯一一次提到“旅游”——筆者註)、商貿物流、資源加工、交通樞紐等專業特色鎮”。
  針對目前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拆村遷戶、集中“上樓”、拆真建假、地方風貌村落荒廢、毀棄等現象,《規劃》要求在推進城鎮化進程、提升自然村落功能基礎上,保持鄉村風貌、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,保護有歷史、藝術、科學價值的傳統鄉鎮、村寨和民居。這就為開發鄉村旅游、休閑鄉鎮保存了環境本底,也提醒人們不要過度熱衷於“高、大、全”的主題公園、旅游綜合體、外國小鎮的克隆,而冷落了土生土長的傳統村鎮的改造提升。
  有序推進轉移業人口市民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任務。依托有特色的鄉鎮資源,開發鄉村旅游、培育休閑小鎮,可以促進各種市場要素就地就近集聚,實現由單一的農業鄉鎮向集現代農業、休閑農業和與之配套的商貿、文化服務業於一體的現代城鎮。發展旅游可以成為有條件的鄉村實現城鎮化的有效途徑,避免工業污染、人口遷移、家庭離散等工業城鎮化的弊端。把發展旅游專業戶、合作社作為農業現代化的方式之一,使農民就地就業與轉型,成為文明富裕、家庭團聚、亦農亦旅的新農民、新市民。
  目前,農村中存在大量因農民外出就業而廢棄的住宅,《規劃》要求“在試點基礎上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、擔保、轉讓”,為積極探索在原宅主自主、自願的基礎上,租賃、轉讓宅基地使用權,開展鄉村度假提供了機會。開展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,利用農村中的非耕地開發休閑農業。
  從社會發展趨勢看,工業化、城鎮化越發達,城鎮人口就越多,社會對“鄉愁”的回憶與追求就越深切,對鄉村環境的訴求與嚮往也越強烈。發展鄉村旅游、開發休閑農業並非是解決當前“三農”問題的權宜之計,而且是永恆的朝陽產業。已經完成工業化、城鎮化的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情況證明瞭這一點。目前,臺灣地區的工農業只占GDP的1.5%、農業人口只占勞動力的5%,而那裡的鄉村旅游、休閑農業紅紅火火,其長遠生命力可想而之。  (原標題:城鎮化是國民旅游的基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r66qrwju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